"年年体检都没问题,怎么突然就查出癌症晚期了?"
最近,"女子连续 10 年体检正常却确诊癌症晚期" 的新闻冲上热搜,让不少人捏了把汗。身边也常有这样的案例:有人每年按时拿体检报告,结果却在某天被医生告知 "肿瘤已经扩散",让人既困惑又恐慌 —— 难道体检都是白做的?
今天我们就请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好好说道说道,到底问题出在哪,怎样体检才能真正帮我们把癌症 "拦在门外"。
“
常规体检≠防癌体检,
展开剩余86%很多人都混淆了!
"我们接诊过一位 40 多岁的男士,查出早期肺腺癌时他完全不敢信:' 我每年体检都拍胸片,从来没说有问题啊
!'"
江苏省肿瘤医院宋宁宏院长
的话道出了关键 ——
常规体检和防癌体检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简单说,普通体检就像给身体做 "基础体检",主要查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这些常见病,对于肿瘤筛查只是 "顺带提一嘴";而防癌体检是专门针对癌症的 "精准排查",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、家族病史、生活习惯来 "量身定制"。
打个比方:常规体检里的胸片,对于早期肺癌可能 "看不清楚",就像用普通相机拍远处的小目标;而防癌筛查用的低剂量螺旋 CT,能把肺部的微小病变看得明明白白,就像给肺部做了 "高清 CT"。
“
体检报告正常,
可能是这些原因 "漏网" 了!
为啥体检报告显示 "一切正常",最后还是会查出癌症?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体检中心王栋副主任解释了几个常见原因:
检查项目没选对:
比如想筛查胃癌,只查了抽血、做了 B 超,没做胃镜,就可能错过早期病变;
体检机构资质有差异:
有些机构用退休医生 "走流程",或者设备更新不及时,容易出现漏诊;
肿瘤太 "狡猾":
有些癌症早期发展隐蔽,比如胰腺癌、卵巢癌,普通检查很难发现,需要更专业的筛查手段。
王栋特别强调:"正规医院的体检中心,医生都是在职的一线临床医生,每周还要参加全员培训,和门诊的诊疗水平同步。像我们医院,从主检医师(主治以上)到总审医师(副高以上),都要层层把关,就是为了避免 ' 漏网之鱼 '。"
“
这几类人,
必须做专门的防癌体检!
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全套防癌筛查,但这几类人属于 "高危人群",一定要主动安排:
4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:
年龄是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,建议从 45 岁开始增加专项筛查;
有肿瘤家族史的人:
比如直系亲属得过乳腺癌、肠癌、肺癌等,自己患癌风险会更高;
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:
长期吸烟(年吸烟量超 20 包)、酗酒、熬夜、饮食不规律的人群;
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的人:
比如经常接触化工原料、粉尘、辐射的职业人群。
江苏省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宋丹主任
举了个例子:"有位女士的妈妈 50 岁查出乳腺癌,她从 35 岁就开始每年做乳腺超声 + 钼靶检查,后来在 42 岁发现了早期乳腺癌,及时手术治愈了。这就是早筛的意义。"
“
防癌筛查不是 "一劳永逸",
频率和项目要选对!
很多人觉得 "做一次防癌体检就够了",其实这是误区。不同癌症的筛查频率和方法都不一样,比如:
乳腺癌:
40 岁以上女性,每年做 1 次乳腺超声 + 钼靶;
肺癌:
长期吸烟者,每年做 1 次低剂量螺旋 CT;
宫颈癌:
21岁以上女性,每年做 HPV+TCT 联合筛查;
肠癌:
45 岁以上人群,先做 1 次肠镜,后续根据结果调整(正常的话 3-5 年查一次)。
如果有家族遗传史,筛查还要 "提前":
比如直系亲属 55 岁患癌,建议自己从 35-40 岁就开始筛查;有 BRCA 基因突变(和乳腺癌、卵巢癌相关)的人群,甚至 20 多岁就要开始定期检查。
给大家的实在建议:
这样做体检不花冤枉钱——
别盲目选 "豪华套餐":
根据自身情况选项目,比如不吸烟的人没必要每年查肺癌项目;
优先选正规医院的体检中心:
医生资质、设备质量更有保障;
善用免费资源:
比如江苏省肿瘤医院有 "0 元早筛门诊",可以免费咨询专家,定制筛查方案;
保存好体检报告:
每年对比数据变化,更容易发现潜在问题。
最后想提醒大家:
癌症的可怕之处在于晚期难治愈,但早期癌症的治愈率能达到 90% 以上。与其等身体出了问题再焦虑,不如主动做好防癌筛查 —— 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负责任的做法。
愿我们都能读懂身体的信号,
把健康牢牢握在手里。
记者:朱亚诗
编辑:刘婧
执行主编:房超
主编:马岳清
官方通报来了!广西“亮证女司机”身份已查清
“一次性”真的安全吗?
别傻吃了!你以为在喝茶吃海鲜,其实是把微塑料往肚里塞
发布于:江苏省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网大全,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